查看原文
其他

经济变革2:汉武大帝没那么牛逼

2017-03-02 qijunjie1224 齐俊杰的财经读书圈


大家好,今天我们继续来读这本,历代经济变革得失。昨天我们讲到了商鞅变法,把秦国变成了一个100%的农业国。然后商鞅开始推动军爵制度,之前的爵位都是世袭的,也就是老子传给儿子,而到商鞅这,要废除这个政策,其实这也不是商鞅首创,吴起在楚国变法,先做过类似的制度,王室子孙只能传3代,然后就会被收回来重新分配,而吴起本人因为得罪了太多人,结果支持吴起的楚悼王去世,吴起被反攻倒算,也被乱箭射死。而商鞅在做这个变革的时候,估计也已经想到了自己的下场。但没想到的是,自己竟然死的更惨。


商鞅规定,只要有军功,无论品鉴都能获得贵族爵位,并设了20个爵位,以杀敌多少来封赐,这么干底层的老百姓一下就看到了希望,所以打起仗来各个争先,人人奋勇。秦国的老百姓甚至天天就盼着打仗,全家老老小小,全村上上下下都高高兴兴的把男丁送到战场。有了粮食,又有了虎狼之师,在那个武器装备不是很重要的年代,秦国的战斗力一下就提高了。然后商鞅开始他的郡县制改革,目的就是要加强中央集权,别的国家由于分封,所以一盘散沙,而秦国已经是中央说了算,所以一个拳头对别人的多跟手指,颇得兵法精髓,集中优势兵力消灭有生力量。


商鞅变法是成功的,秦国一共发动战争超过百次,天下是拳头打下来的,商鞅变法又是失败的,秦孝公死后商鞅本打算跑路,结果自己被自己的限制迁徙的命令给坑了,被抓回来车裂。但悲催的是,你虐杀了商鞅,但商鞅的政策却被继承了下来,这到底几个意思呢?唯一的解释就是,秦惠公也就是芈月他老公,当时那商鞅去背了个黑锅。


商鞅的整个改革颇有些战时共产主义的感觉,短期打仗还行,但如果真要是长时间的发展,那么这套制度没什么前途。后来即使秦国一统天下,但也难逃二世而亡的命运。在商鞅的逻辑里,强国和富民是对立的,打了兴奋剂跟别的国家玩命,这终究不是个长久之计,一旦不打仗了,这套制度就难以维系,所以外面不打了,就该里面造反了。之所以商鞅变法在历史上有如此重要的地位,甚至光芒远远超过了管仲的变法,归根结底还是因为统治者喜欢,大家都在追求一种穷兵黩武,追求中央集权,所以也给了商鞅变法很高的位置,只要一民族危亡,大家就会翻出商鞅的故事,然后讲一通死磕的精神,得到无数愤青的支持。


下面我们讲第三讲,也就是汉武大帝的变法,秦朝搞了商鞅这一套,结果二世而亡,汉朝吸取了教训,他们干的事就是完全反着来,秦朝郡县制,汉朝就回到分封制,秦朝高税收,汉朝就轻徭薄赋。甚至一度减免田租长达20年之久,这在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,然后原来的那种国有企业,也都对民间开放,甚至个人都能自己铸币,比如当时的吴王刘濞,这在中国历史上,也就这一次。地方诸侯势力越来越大,然后中央越来越弱。这时候两个人贾谊和晁错就提出了集权的主张,但这两人也是没脑子,你不想想,人家正是要钱有钱,要人有人的时候,你这时候提出削藩那还得了。后来果然爆发了七王之乱,好不容易才给镇压下去,这就给后面的所有改革提了一个难题,跟中国股市一样的难题,一管就死,一放就乱。只要一分权经济肯定好,但政治肯定乱,只要一集权,政治肯定稳,但经济就会越来越差。


七国之乱后,刘彻登基,这也就是汉武大帝,从他这要改变汉朝分裂的局面,开始着手集权,他颁布推恩令,鼓励诸侯自己也往下分封,这样敌对的势力就越来越零散,没办法对中央形成威胁,然后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,给了全民一个信仰。说白了就是要忠君爱国,想法别太多。然后兵发匈奴,打出了两位名将卫青霍去病,也同时积累了自己的政治威望,但在经济上,所谓汉武大帝不过是个败家子,把文景之治时期的老本给吃光了。然后他请来了一个操盘手叫做桑弘羊,用他来做全盘的经济改革。说白了就是没钱了,但声望有,你给我想办法捞点钱出来。


于是桑弘羊出手几招,就是铸钱、煮盐和冶铁、酿酒全部收归国有,由于汉朝初期造钱的人太多,所以导致币制混乱,汉朝光改货币,就改了好几版,最后统一成为五铢钱,从此开始,杜绝民间造币。在盐业专营上,汉武帝实行的是当年管仲,用过的办法。你就是朝暮民众煮盐,官府专卖。汉武帝通过盐业专营获得的利益,大约占财政收入的一半儿。这一下,朝廷就富了。而在冶铁方面朝廷专门儿用了48处机构进行牌照管理。跟今天的央企运转方式差不多。 还有一个行业就是酿酒,这个行业赚钱很多,利润很高,所以汉武帝规定民间不许酿酒。而酿酒的买卖一律收归国有,从此酒、盐和铁被称之为三榷,后面的朝代,只要一搞中央集权,就基本是这个思路。


此外,汉武帝和桑弘羊还在流通领域搞,统购统销以及物价管制。用政府的统一采购,统一安排运输的办法降低运输成本,打击哄抬物价。这颇有些计划经济的意思。不知道当时有没有发改委,但物价这个东西,是掌握在政府手里的。这种做法在当时产生了一定效果,跟汉武帝有深仇大恨的司马迁,也不得不说民不益富而天下用饶,不加税,财政还有钱了,这是一个挺好的事。但这其实是不对的,用今天的眼光看,这种计划经济生产效率不会高,而当时国库增加了,说明财富转移了,老百姓只能是更穷了。汉武帝的改革基本上让汉朝的中产阶层全都破产了。


为了支持汉武帝对匈奴作战,桑弘羊建议征收资产税,税率10%,只要你有资产,不管是什么,一次性交10%,大家当然都不愿意,于是纷纷隐匿财产,后来又来了一招,鼓励举报,敢于告发的人,政府没收的财产分给告发的人一半。这就相当于发动了一场人民战争,大量中产商贾都被抄了家,政府没收的财产不计其数。国家一下子变得很富有。这种混蛋逻辑,再一次让汉朝强大,当时人口突破5000万,但国强的同时,也再一次出现了民穷的局面。社会财富被清零,民间积极性备受打击。跟秦国当时一样,短期的兴奋剂,却带来了不可估量的后遗症,汉朝衰亡其实正始于武帝,但可惜汉武帝68岁的时候才意识到这一点,发了罪己诏承认错误,而司马光的资治通鉴给汉武帝一个评价是,有亡秦之失,而免亡秦之祸。只能说运气比较好。而天下人对于桑弘羊更是恨之入骨。当时儒生和桑弘羊辩论,提出三点,第一与民争利百业萧条,第二国企效率低下,第三权贵经济,是不是跟今天的局面有点像?但桑弘羊就一句话,你行你上啊,不搞国企,还不加赋税,战争的钱从哪来?但吴老师说,桑弘羊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把工商业看成是立国之本的人,比管仲又进了一步,这也是对商鞅以来,农业为主的一个纠正。


下一个我们要说的是这个人在历史上有很大的争议,这人就是王莽,是一个篡汉的乱臣贼子,但他却也是一个改革家。武帝之后,西汉日渐衰落,中央朝政也再也把持不住,而中央集权衰落,桑弘羊的政策也就自然凋凋零,一些世族集团开始登场,在政治上对于皇帝构成威胁。王莽就是这么一个世族集团的代表。他算是一个外戚,姑母是汉元帝的皇后,凭借这层关系,他逐渐壮大自己的势力,然后夺取政权,他当时建立新朝,然后自称奉古改制,其实玩的就是桑弘羊那一套,强化盐铁酒专营。然后控制物价。而且到了事无巨细的程度。

王莽这人脑子不是很清楚,你说你改货币就改货币吧,几年之内他没完没了的改,先是废掉五铢钱改为大钱,然后小钱换大钱,再然后全都不要了,发布货布,短短7年间,换了四次货币,这就是不作不死了。

然后在土地上,王莽宣布土地国有,然后平均分给农民,一律不得买卖。这是商鞅废掉井田之后的一次土地的国有制倒退。王莽的目的是遏制土地兼并,但其实这才是一次巨大的兼并。


最后的结果不用想也知道,金融破产,农民联合世族阶层一起造反,王莽改革仅仅14年就不得不停止改革,但第二年叛军攻进长安,王莽被砍了脑袋。再次印证了不作就不会死这句话。作者的评价是,中央地方民众,你总得拉拢一个打击另一个,要对付世族你就得拉拢人民,汉武帝搞集权,也是打着保家卫国,抗击匈奴的旗号,像王莽这种寸功没有,还到处散德行,并且把天下人都得罪了的改革家,还确实少见。


这就是我们今天的内容,那么王莽之后,汉朝进入了东汉时代,从光武帝刘秀开始又有哪些改革家出现呢,我们明天接着讲。

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